查看原文
其他

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,必须抓住”整体性“和”有效性“的两点不足 | 社会科学报

龙海波 社会科学报 2019-12-12

点击上方“社会科学报”关注我们哦!
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,这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,也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。

原文 :《创新社会治理方式,提升基层服务水平——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德清实践》

作者 |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“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研究”课题组 龙海波/执笔

图片 | 网络


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


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,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,处于党联系人民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,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。因此,大力加强社区治理,不仅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义所在,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,必须引起各级党委高度重视,不断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基层社会治理形势总体向好,各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方式,重点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,不断创新体制机制,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践中取得许多重大进展,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而富有时代内涵的治理方式,主要表现在

  


一是推动政府职能和行政力量下沉,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,主要以网格化管理为代表,更加注重社会治理精细化和社会服务多元化。二是凸显社区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,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和自治能力,主要以“三社联动”为代表,着力突出“自助互助、有序参与”。三是发挥城乡社区党委的引领示范作用,突出参与治理的专业化和多元化,主要以“协商共治”为代表,不断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常态化。

  


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虽然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,但在如何明确各类主体权责、如何更好优化组织设计、如何调动参与积极性、如何实现平台信息互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,还不能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利益诉求。当前,社会管理的形态还没有彻底转变,社会治理的水平也亟待提升。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,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问题日益显现,对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新要求。因此,要重点解决社会治理整体性和有效性不足问题,围绕“共建共治共享”六字方针,深入探索如何搭建平台、怎样参与治理、如何共享成果。


切实解决当前社会治理整体性和有效性不足问题


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基层实践中,不同地方试点都有其特色和基础,无论是在推动政府职能和行政力量下沉方面,还是在夯实基层社会组织力量方面,都体现了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格局。浙江省德清县通过打造乡贤参事会和“幸福邻里”中心两个品牌,统筹城乡发展、提升社区共识,推动形成“价值共识、服务共享、文化共建、事务共治”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格局,同时为各地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供了借鉴,这也是“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”赋予的重要使命。

  


但同时也应看到,类似这样的试点探索主要是针对各地实际情况提出的,大多具备了实施的有利条件。比如,德清的社会组织生长相比其他农村地区而言,具有良好的扎根土壤,尤其在探索乡贤议事、居民自治、互助帮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。然而,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,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突破。比如,现有的基层探索大多是基于组织架构层面的优化,而对于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机制探索不足,制度创新更多聚焦在部门利益,导致很多社会治理机制形同虚设,无法真正落实。因此,加强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,必须高度重视治理思路转型、党委政府职能转变、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工作法治化的有机统一,切实解决当前社会治理整体性和有效性不足问题。

  


一是更加注重参与治理实效,重点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。当前,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变化,一些地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取得积极成效,然而,许多试点改革仍处于“物理反应”层面,社会治理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,运作规则也逐渐定型,但各类主体参与治理的效果不佳。比如,有些社会组织基础薄弱、结构功能单一,有些社会组织运行分散、协作交流不够,等等。最为关键的是,整个基层社会治理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,新型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不高。因此,要将多元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与人民群众的关切需求结合起来,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参与,更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,进一步强化“三社联动”机制。

  


二是努力夯实协商民主基础,构建新型政社互动关系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,核心是要筑牢“共”的基石,只有全民积极参与、共同建设和共同治理,才能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。要实现这个目标,必须建立起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商机制,尤其是对于一些社会组织而言,在整合资源、影响作用方面不能与政府部门相比,无法建立与政府平等的协商对话平台,容易造成形式上的多元治理,即“行政性”与“自治性”互嵌的“重层结构”,但其实质还是党委政府主导多,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少。因此,要在积极承接政府转移服务事项的同时,更好发挥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,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,逐步构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间“相互增能”的新型伙伴关系。

  


三是不断完善政策顶层设计,实现基层服务的集成化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了服务居民平台和群众诉求渠道的下移,同时也伴随着社会治理政策导向的转变。从已有各地探索看,一些地区过于注重社会治理品牌塑造和模式推广,与之配套的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,社会治理主体无所适从,各类基层服务较为分散。比如,德清县在打造乡贤参事会和“幸福邻里”中心品牌过程中,对如何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意识的关注不够,也缺乏对各类社会岗位开发和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考虑。因此,创新社会治理方式,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,创新社会治理运作机制,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。与此同时,鼓励地方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探索,改进基层社区服务方式,实现由部门专项服务向集成专业服务转变。


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7期第3版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

相关文章

“后莎士比亚400时代”:不止是莎学和莎剧 | 社会科学报

活在阴影下的女人们! | 社会科学报

“上海制造”与“上海服务”的招牌,放大协同效应是关键! | 社会科学报

社会科学报
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
官网

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